國慶假日期間的 10 月 5 日,《人民日報》在第四版發表題為了《不能讓算法決定內容》的文章。
文章稱,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一些商業網站、移動新聞客戶端,都在運用算法這個「讀心術」。文章指出,技術往往是一把冷冰冰的雙刃劍,在價值和利益的天平上,所謂的算法成為了利益的砝碼。一切圍著流量轉,唯點擊量、轉發量馬首是瞻,「標題黨」泛濫,價值取向跑偏,內容淪為附庸。
文章認為,算法不是王法,算法決定內容更不是王道。只有算法回歸到服務內容的角色,變得有態度、有深度、有溫度,才能讓人們在信息的海洋里盡情遨游、在清朗的環境中自由飛翔,才能使網絡空間碧波蕩漾,激發出源源不斷的正能量。
這篇文章的內容本身是老生常談,但是人民日報的官方輿論導向作用讓人對這篇文章的來歷與傳達的信息不可小覷,算法決定內容在互聯網時代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如今是要變天嗎?
為何算法決定內容
在互聯網發展的初期,把持互聯網輿論是門戶網站,而真正決定內容是否讓讀者看到的是網站的大小編輯們。
雖然網站也需要點擊率來給廣告估值,但是內容如何還是要作者來寫,編輯來把關。
但是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信息閱讀的入口分散,眾多APP要爭奪你的眼球,個性化訂制的算飯也隨著出爐。
你的所有互聯網行為被記錄,用以推薦內容,你點擊過籃球的網頁,以后就會給你出籃球的信息。以換取你更高的點擊率,進而獲得更高的廣告收入。
這種算法推薦逐漸發展,逐步反饋到內容,特別是自媒體興起以后,自媒體文章和標題也被算法化。
你的文章是否被點開,被點開多少次,決定你的廣告價值。這種情況下,文字內容變得不重要,你寫的非常好,用戶未必點擊,沒有內容的標題黨,用戶點擊進去一樣會產生效益。
更糟的是,因為算法推薦,你標題黨也好,黃賭毒也好,擦邊球也好,挑動社會矛盾也好,有一次高點擊,下次系統還會繼續推薦你,你就有機會獲得更高的點擊率。
這樣作者也會舍棄內容,去做標題黨,或者專作容易獲得高點擊的內容。而內容的質量與輿論導向,傳播思想對社會的危害,只要沒人處罰或者起訴,就不會有人顧及。
所以,社交媒體才有了大量編造名人故事,詆毀名人,詆毀歷史名人,甚至挑動社會矛盾的內容。
官方曾經打擊了一次挑動社會矛盾的賬號,把一些觸及政治底線的賬號封掉。但是對于其他類型的眼球黨未與計較。
于是,隨著競爭的深入,算法決定內容成為主流。
算法決定內容的利益鏈
從內容方來說,算法決定內容讓作者無暇去創作有價值的內容,而是迎合大多數讀者去做標題黨,去做高點擊的低俗內容。
對運營方來說,為了點擊量,算法也會盡可能的去推送一些虛假的、駭人聽聞的,甚至擦邊球的一些內容,因為按照算法,關注于某個領域的,或者內容比較深但是標題不夠轟動的,不足以吸引點擊,這事實上形成逆淘汰。
寫內容的逐漸無人問津,而專注于寫標題,抄襲內容專門做號的反而走紅。
而對讀者來說,會形成越來越封閉的內容圈子,很難跳出這個信息圈。而這種效應會不斷加強,時間久了容易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普通用戶感興趣的話題還是以生活、娛樂為主,導致其他有意義內容的生存空間比較小。慢慢的,你發現你對每個明星八卦了如指掌,對不知道人民幣匯率到了多少,自動駕駛汽車什么時候上路。
這種封閉也給了別有用心的人發揮空間。大部分平臺的推薦內容中都有一些難以分辨的廣告推廣、高級軟文、甚至詐騙等。一篇介紹中老年疾病的科普文章最后變成了銷售保健品推薦假藥,一篇介紹經濟知識的文章最后變成龐氏騙局詐騙的廣告。你總是看到這類東西,就會被慢性洗腦。經濟的損失還是小事,世界觀被影響,與現實格格不入會是耽誤一生的。
人民日報的風往哪里吹
實際上,中國官方對于輿論導向還是很重視的,在互聯網時代之前,媒體基本都有嚴格的管制,這也導致了大眾對媒體有信任感,而這種信任感正在慢慢透支。
以前是報紙上說的就是真的,現在是什么渠道說的都要先打個問號,看是不是編造出來騙流量,騙眼球的。
人民日報一定程度代表官方輿論導向和意圖,但是第四版而非第一版發聲,說明這個導向與意圖還沒有提到相當高度,還沒有引起官方高度重視,官方只是吹吹風,讓各個媒體平臺有所自律。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事實上,中國政府對于媒體平臺是有決定控制權的,不僅是主管問題,所有互聯網平臺都需要國企的互聯網接入,如果政府要封鎖一個媒體平臺,只要斷開其互聯網服務,這家平臺就必死無疑。
所以,人民日報吹風,各個平臺不能等閑視之,而要即時調整,在點擊與內容價值,經濟利益與社會責任之間做一個平衡。否則,我行我素,真當了被殺雞儆猴的出頭鳥就悔之晚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