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小龍一直明確反對人們把過多的時間花在微信上,他知道,如果用戶花了很多時間,比如現在這樣在微信上,那么,遲早有一天,用戶回顧過去的幾年,發現一事無成,而原因就在于微信侵占了自己的時間,那么,微信帝國就會一瞬間完蛋。
不知不覺,微信已成巨人。當初張小龍恐怕怎么也不會想到,有一天微信會大到一舉一動都能引發互聯網圈震動。
11月3號晚間,微信公眾平臺發布公告,宣布微信小程序正式開放公測。這本是微信的“小測試”,卻引發了朋友圈刷屏。據悉,此次小程序公測,開發者可登陸微信公眾平臺申請,并允許將產品提交至微信公眾平臺審核,但暫時不支持發布。
另外,微信小程序的公測暫時只開放給企業、政府、媒體、其他組織,個人微信公眾號暫時無法參與小程序公測。現階段每個機構帳號只允許注冊最多50個小程序,每個小程序一年需要繳納300塊錢,所有小程序帳號都需要綁定一個電子郵箱,一個手機號碼只能綁定5個小程序。
有分析認為,小程序將會是最后一撥微信流量紅利。對此,有人翹首以待,但也有人如臨大敵。那么,大家都很緊張的“小程序”究竟為何物?這個號稱秒殺替代App的功能,又將對應用市場、電商、對企業的開發成本、獲客成本產生什么樣的深遠影響?
創業者很糾結:App還是小程序?
實際上,小程序的“前身”是應用號。在2016年1月11日舉行的微信公開課PRO版上,張小龍宣布今年要推出微信應用號,類似公眾號,當用戶關注了一個應用號,就像安裝了一個APP一樣,用戶找這個公眾號的時候就像找一個APP。
9月22日,應用號改名“小程序”,進行了首次內測,一露面就刷爆了朋友圈。馬化騰曾透露改名是因為蘋果不允許用“應用號”稱呼。當時只開放了200個內測名額,據說一個微信小程序內測賬號甚至一度炒到了300萬。
在張小龍的設想里,小程序就像是App Store,當用戶關注了一個小程序之后,就無需再安裝一款App。在小程序內,用戶就可以實現App的一些基本訴求。例如,目前一些用戶會在微信錢包中買機票、火車票,而不是去下載一個并不常用的買票軟件。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應用號平時是不會向用戶主動發送內容的,避免造成騷擾。正如張小龍所言,“小程序是一種安靜的存在,等用戶需要的時候找到它就好了”。
不過,更多的互聯網創業者卻很糾結,一方面,微信小程序會減少App開發成本;另一方面,他們又擔心微信小程序會徹底取代App。
微信小程序相當一個功能性的公眾號,可以為用戶帶來不少便利。比如,手機上可以少下載安裝一些軟件,平時打開頻率不高的軟件,可以用小程序代替。對于App初創團隊來說是有好處的,可以減少初期創業開發成本,在微信平臺上快速驗證產品。眾所周知,原生App雖然體驗好,但需要下載,獲客成本高。許多App一般下載完使用的頻率低,可能一個月都不會使用一次,卸載率高,而目前微信開發的“小程序”則消除了下載成本。
但對于一直被低頻使用的App來說,微信小程序的出現,則是個危險信號。可以設想,當一個“全家桶”式的微信要占領用戶的手機屏幕時,App的處境將會岌岌可危。憑借強大的用戶黏性,微信小程序可能導致一大批App消失,畢竟現實中人們使用手機中其他App的頻率非常有限,但卻幾乎離不開微信。
可以預見,小程序的出現,將會改變目前移動互聯網的現狀。未來,傳統APP用戶將逐漸轉移到微信小程序上,而最重要的是,微信將形成閉環生態圈,微信平臺會消化人們幾乎所有的上網需求。換言之,微信成為人們進入互聯網世界的重要入口,傳統搜索引擎的市場份額將下滑,在電商領域有海量企鵝用戶做支撐的京東有望超阿里。
“發胖”的帝國
不到六年,微信成了一個世界級應用,但也成了一個“龐然大物”。
目前微信約有6.5億用戶,平均每個用戶每天會刷朋友圈30到40次左右,平均每半個小時會刷一次,而且公眾號每天的文章的閱讀數超過30億次,閱讀次數最高的文章閱讀量有可能達到幾百萬。與此同時,微信團隊初創時僅10余人,目前已經達到1500人。
而當初低調的張小龍,也被科技界奉若神明。
上月底,微信舉行了年度“領導力大會”,張小龍針對騰訊微信事業群leader以上的基層、中層管理干部作了一場演講,內容涉及對微信團隊擴張迅速的思考,隨即流傳在各個朋友圈。
演講中,張小龍提出了一個幾乎所有企業成長中都會碰到,但互聯網企業又需要格外重視的問題:團隊規模急劇擴張。張小龍援引“鄧巴數”的概念,即不管人類科技多么發達,能夠實現穩定溝通的人數一定是150人左右。一旦超過這個數,就像《人類簡史》中指出的,需要語言、虛構和想象能力的培植。
反觀微信,目前1500人的團隊是150人的10倍,因此,張小龍感到焦慮,畢竟在增加人力資本的同時,內部協同的損耗也在增加。事實上,很多企業一旦規模大了,便容易產生“養老院”屬性。由于領導不可能與所有員工產生穩定溝通,在多了很多層級之后,企業內部多了很多空隙,初始的目標也開始產生偏差。
在張小龍看來,現在微信最重要的是要警惕KPI和流程。
他提出KPI(關鍵績效指標)應當是一個好產品的副產品。一個產品如果可以真實幫人解決問題,它的KPI自然就會上漲。但現實情況是很多公司的員工開始將工作目標直接設定在KPI上,這也直接導致了幫助企業一線員工“制造”數據的龐大行業的產生。一家公司的員工看起來十分忙碌,但大方向錯了,公司的結局也不會好。張小龍顯然不希望微信落入那樣一個境地。
一直以來,張小龍十分推崇小團隊的“敏捷性”,一個想法提出后,很快就可以得到實施,繼而不斷修改,最終成型。互聯網創業講求的是“快速迭代”,快比好更重要,因為好沒有止境,堅持快速修正,產品就會越來越好。
而如今的微信,規模大了之后,流程就會更多,想法的落地過程更為繁瑣。這對于強調機動、創新和迅捷的互聯網團隊簡直就是一場災難。想當年,張小龍以廣州Q Q郵箱團隊起家,殺出一條血路,創造了互聯網公司內部創新的奇跡,依靠的就是“敏捷團隊”。不過現在,微信也變成了一個“胖子”,微信內部能否形成一種持續創新的機制,這是張小龍最為關心的。
已不是從前的微信
1998年的秋天,周鴻祎經人引薦,第一次在廣州見到了張小龍。當時張小龍所開發的Foxmail已經擁有了200萬用戶,是國內用戶量最大的共享軟件。而周鴻祎僅是方正軟件研發中心的副主任。周鴻祎直截了當地批評,Foxmail沒有商業模式,說要加廣告,要盈利。張小龍問為什么非要這樣?只要有用戶,有情懷就好了。時隔多年,周鴻祎仍弄不明白,為什么是張小龍這樣的人做了微信。
2011年1月21日,微信1.0上線。打開應用,映入眼簾的是一副深邃的畫面:一個小人孤零零地站在龐大的藍色星球外,眺望著遠方的家園。張小龍希望用這副畫傳遞微信的用意:人很孤獨,需要溝通。
這也正是張小龍的初衷:微信是為了朋友之間正常的社交。在微信之前,張小龍曾是“天才程序員”和無業游民。一度吃不起飯的他長期困惑于技術與金錢的關系,至今對商業化心存抵觸。
在今年初的演講上,張小龍提出“好產品應該是用完即走”。他認為,一個好的工具,不應該只想著黏住用戶,而是要提高用戶的效率,讓用戶用完即走,用節省的時間去做更多有價值的事情。
因此,張小龍一直明確反對人們把過多的時間花在微信上,他知道,如果用戶花了很多時間,比如現在這樣在微信上,那么,遲早有一天,用戶回顧過去的幾年,發現一事無成,而原因就在于微信侵占了自己的時間,那么,微信帝國就會一瞬間完蛋。
但作為騰訊旗下的重要產品,微信商業化無可避免。張小龍曾說過自己是孤獨的,這個孤獨的人用盡情懷和善良造就了微信,而現在,微信愈發臃腫,已經不是他以前像藝術品般雕琢的那個微信了。